教育部今年正式印發《義務教育課程方案》,再一次把勞動課提到了中小學一門獨立課程的高度,讓孩子們成長為有自主生活能力的勞動者,形成尊重勞動、熱愛勞動的正確價值觀。勞動是一切人類文明的源起,勞育在各國都是重要的必修課之一。
古代先賢提倡教勞結合
(資料圖片)
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實踐方式早已有之。追溯歷史,教育與勞動這兩個現代詞匯產生的時間都不長,但“教”和“勞”這兩個字的廣泛使用已有上千年?!睹献印る墓稀诽峒傲恕皠谛摹焙汀皠诹Α钡年P系;宋代理學家朱熹所倡導的小學中列出了“灑掃庭除”,意味著教育與勞動之間交疊。
實際上,“勞動課”雖然未納入我國古代官學體系范圍內,勞動教育也沒有被明確提出,但仍然融入實際教育之中,對后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。
春秋戰國時期,百花齊放,百家爭鳴,各家對于“教”和“勞”相結合的思想也不盡相同。其中,墨子的教育思想根植于生產勞動之中,他認為“其志功而觀焉”,主張以動機和績效來評價人的行為,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才能夠造就兼士。墨家學派認為,教勞結合是教育的重要范疇。
相對于“高大上”的太學,私塾是開設于古代社會中家庭、宗族或鄉村的民間教育機構,《禮記·學記》中記載有“家有塾”,私塾稱得上是我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、數量最多、分布最廣的一種教育形態,是普通百姓接受教育的起點。相對于官學倡導的治世之學,私塾則主要以基礎教育為主,在教學內容方面,漢代以前主要是識字讀書、人倫教化和基本的生活技能教育??梢哉f,私學更加重視“勞動課”,在漢代私學中關于“教”和“勞”有很多記載。如東漢末年儒家學者、經學大師鄭玄就是一邊傳授學問,一邊從事農業生產,據《后漢書·鄭玄傳》記載,“玄自游學,十余年乃歸鄉里。家貧,客耕東萊,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?!蹦媳背瘯r期顏之推的《顏氏家訓》影響深遠,顏之推雖然出身官宦人家,但是非常重視農業生產,鼓勵子弟參與勞動,培養他們熱愛勞動、自強自立的品德。他認為,士大夫如果不了解農業,不參加農業勞動,“治官則不了,營家則不辦”,他認為只有通過農業勞動來體會人生,才能做好官、當好家。
讓孩子、弟子在學習的同時參加勞動、注重勞動,是很多古代先賢教子的不二法寶。古人認為,“教”和“勞”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。據《尚書·無逸》記載:“武丁,其父小乙使之久居民間,勞是稼穡,與小人出入同事”。商朝明君高宗武丁從小生活在民間,不僅接觸過很多市井中的平民和奴隸,而且還與他們一起參加農業勞動。通過這些生活體驗,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不易。即位后,武丁勤政愛民,體察民情,勵精圖治,使商朝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文化得到空前發展,開創了“武丁盛世”。
明代的吳與弼認為,勞動對培養學生勤奮的品格非常重要,長期堅持勞動鍛煉可以造就勤奮進取的品格,因此,如果清晨不能堅持早起,等待學生的將是一頓嚴厲的批評。在我國歷史上,吳與弼是第一個提出“勞動與讀書相結合”“教育不能脫離生活”理論的人,他和學生一起勞動,一起生活,在勞動中講學,在勞動中授教,在勞動中悟“道”。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的“生活教育”,正是源于吳與弼的這一教育思想。
古今“勞動課”都學什么
勞動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與實踐的結合。被稱為“宋初三先生”之一的胡瑗曾創造了聞名后世的“蘇湖教法”(即分齋教學制),胡瑗一改當時只崇尚詩詞歌賦的學風,主張“體用為本”的教育思想,在學校中設立經義和治事二齋。經義主要學習六經;治事又分為治民、講武、堰水(水利)和歷算等科。凡入治事齋的學生每人選一個主科,同時加選一個副科,還要經常參與勞動和實踐。胡瑗先后在泰州、蘇州、湖州和京師太學執教約三十年,受教育者不下數千人,培養了不少具有實際才干的人才。
元代開展社學教育,這是鄉村最基層的以普通百姓為教育對象的一種官學,其“勞動課”內容必然離不開耕種:農忙務農,農閑入學就讀,元朝政府規定“社長專以教勸農桑為務……社長宜獎勤罰惰,催其趁時耕作”。
清朝后期,傳授各種教學內容的書院相繼出現,同時,一大批主張“勞動課”的有識之士也紛紛加入教學。
清初北方大儒顏元積極倡導“主動習行和實興”,他認為人人應以生產勞動為己任。在教學內容上,他主張“以禮、樂、兵、農,心意身世,一致加功,是為正學”,要求學生的“勞動課”要豐富多彩,必須學習農學、錢谷、水利等知識:“凡為吾徒者,當立志學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及兵、農、錢、谷、水、火、工、虞?!笨梢?,農事被放在與禮樂、兵事同等重要的地位。在教學方法上,顏元更注重“習行”,即親自去觀察,親身去實踐,以獲得真知。他認為,“心中醒,口中說,紙上做,不在身上習過,皆無用也?!鳖佋€特別強調勞動對于修身的重要性,甚至明確提出了“勞動”一詞:“君子處事也,甘惡衣粗食,甘艱苦勞動,斯可以無失矣?!倍救藙t“用力農事,不遑食寢”“耕田灌園,勞苦淬勵”。
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,要培養“健康的體魄、勞動的身手、科學的頭腦、藝術的興味、改造社會的精神”。對于“勞動的身手”,主要是指尊重、熱愛勞動的價值觀念,勤勞的習慣和勞動技能。陶行知在辦曉莊學校時,就要求即將到農村做教師的學生必須學會種菜和做飯,并寫詩嘲笑“書呆子燒飯,一鍋燒四樣:生、焦、硬、爛”的現象,他要求每個學生與學校周邊的一個農戶結對子,以養成他們對勞動和勞動者的感情,實現培養“勞動的身手”的目標。
為了青少年的全面發展,在新中國成立后,我國中小學就陸續開始增設勞動課。1958年的新學年,北京城區小學普遍設立了手工勞動課,中學的初一至高二也新增了生產勞動課,并且密切結合學校的勤工儉學來進行。除了在校內車間參加生產勞動,北京中小學生上生產勞動課還有一種重要的形式——到京郊農村去干農活兒,和農民一般無二地勞動。時至今日,中小學的勞動課還在不斷出新,更加豐富多彩。今年新學期,勞動課走進北京中小學生課堂。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明確規定,勞動課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,課程內容包括“日常生活勞動、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”三大類。各小學校紛紛開設勞動課,教學生“勞”有所得,如學系鞋帶、收納衣物,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;包餃子、烤雞翅,學習烹飪爭當小廚師;下田地種植農作物,體驗春種夏耘,秋收冬藏……
近代歐洲的勞動課實踐
文藝復興時期,西方國家開始逐漸關注“教”和“勞”相結合的問題,一些偉大的哲學家、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對勞動教育進行了大膽實踐和深入研究。
16世紀末期,教會教育嚴重脫離當時英國社會生活的需要,教育家約翰·洛克主張教育應培養“紳士”,其紳士教育思想突出了“勞動課”的價值,即不是培養未來的教會僧侶教士,也不是文弱書生,而是身體健康、精神健全的各種社會活動家和實業家。洛克要求城市的紳士應該學習一點手藝,如雕刻、油飾等;而鄉下的紳士,則要求他們學木工、園藝等。為此,洛克擬定計劃,建議設定勞動學校。17 世紀初期,英國數次頒布了《濟貧法》,規定城市無業游民的子女進行職業技術訓練,并參加勞動,幫助他們就業。后來,洛克又擬定《貧窮兒童勞動學校計劃》,建議在每個學區設立一所勞動學校,要求3歲至14歲的貧民子弟進校學習,兒童在“勞動課”學習紡紗等手工勞動。
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運動的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,他主張,兒童應該像農民那樣勞動,像哲學家那樣思考。盧梭認為,勞動是重要的教育手段,可以培養學生的品德和智力,可以培養其尊重勞動、熱愛勞動的品質。而且,勞動還能使兒童的雙手和身體得到鍛煉。
在西方教育史上,第一位將勞動教育付諸實踐的是19世紀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,他在兩所孤兒院將“勞動課”變為現實。在孤兒院里,孩子們一邊從事勞動,一邊接受教育,他們每天用早晨兩個小時、下午四個小時學習讀、寫、算等文化知識,其余的時間都在勞動,主要學習紡紗和一些服務性勞動。但遺憾的是,他認為,勞動教育的對象僅僅是勞動人民子女,而非貴族子弟。而且要以勞動為主,學習是在勞動之余進行的,降低了國民教育水平。
各國勞動課都重教烹飪
“勞育”在各國都是重要的人生必修課之一。英國是較早將勞動課納入中小學課堂的國家之一。早在19世紀40年代,隨著英國對下層民眾健康關注度的提高,家政課程就被納入初等教育系統,但初衷只是“為來自較低社會階層的女孩提供烹飪技能培訓,以便為她們將來從事家政工作或成為家庭主婦做準備”。
1870年英國教育法出臺,烹飪、縫紉、木工和金屬加工等實踐活動被納入學校課程,此后,包括烹飪、縫紉、洗衣服在內的家政課成為女孩必須修習的課程。1892年,烹飪課程在《公立小學管理條例》中正式確立,一直持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。
1990年,英國國家課程開始實施,將之前作為獨立課程的木工、金屬加工、家政、紡織等統一歸入“設計與技術”科目。在這一階段,由于對是否開展實用教學沒有明確規定,所以很多課程偏向于設計與工藝,實用性減弱。
為了解決肥胖問題,英國2008年發起了“烹飪執照”項目,使烹飪教學實踐再度受到重視?!芭腼儓陶铡表椖繃@基本的烹飪技巧、飲食與營養、食品安全與衛生、消費意識四項關鍵能力展開,旨在讓青少年在烹飪營養餐的實踐中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。該項目從2008年9月開始,內容是向11歲至14歲的學生提供至少16小時的烹飪體驗,3小時關于飲食與營養的學習,以及5小時的在線差異化互動教學。盡管這一項目的本意并非取代食物技術教學,但事實上“烹飪執照”項目已成為中學實用教學的主要形式。由于政策變化導致資金短缺、合格教師缺乏等問題,這一項目只維持了3年。
2013年,英國開始實施的《國家課程綱要》,將烹飪實操與營養、設計等理論結合起來,正式納入國家課程體系。其中要求:“作為食物工作的一部分,學生應該學習如何烹飪并掌握營養和健康飲食的原則。激發學生對烹飪的熱愛,將為學生打開人類偉大創造力的表現之門。烹飪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,它能使學生在現在和以后的生活中以經濟的方式養活自己和他人?!边@是英國政府首次以國家課程文件的形式明確烹飪課程的地位與作用,次年9月,“烹飪與營養”課程成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。11歲至14歲的學生每周有1小時的烹飪課程,旨在提高烹飪教育和學校食品質量,并促進學生在14歲時至少能夠獨立完成20種菜肴的烹飪,同時鼓勵孩子在家里參與或獨立做飯。此外,烹飪技能還與升學掛鉤,考試不及格的,需補考通過后才能畢業。
德國也是歐洲勞動教育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國家之一。20世紀初期,著名教育改革家凱興斯泰納正式提出“勞作學?!钡母拍?,核心思想是促進學生“精神的發展,道德的適應力和工作本領”,他強調“應把勞動職業技能培訓和公民精神的道德教化合二為一”。20世紀60年代,德國首次正式將勞動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引入學校,這也標志著該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正式誕生。隨后,教育部門明確提出,7至10年級必須開設勞動課程。課時安排通常為每周2至3節必修課,感興趣的學生每周還可以再增加選修課,勞動課程包括家政、技術、經濟、職業規劃四個領域。小學階段的勞動課一般被稱為“常識課”,除了培養學生對于自然環境、日常生活、科學技術領域的興趣外,還幫助他們初步了解自然、社會生活,掌握獨立生活的基本常識與生活技能,比如編織、木工、手工制造陶器等。
為了使學生獲得勞動經驗和職業體驗,德國中小學還與一些工廠、商店、餐廳等建立聯系,建設了一大批勞動教育實訓基地。學生一方面需要去基地進行考察活動,另一方面還要跟隨專業人士完成一段時間的實習,以便了解不同職業、工種的具體內容、生產流程,掌握操縱設備的基本技能等。除了面向未來職業選擇的企業實踐活動,家政勞動也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。比如學生參觀面包店時,要跟隨專業師傅學習選擇面粉、制作面包的一些基本技能。
日本孩子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體驗勞動,進行手工制作等,到了小學后,還會學習生活和家庭相關的課程,生活是207課時,家庭是115課時,統稱為“家政課”。日本《學校教育法》設定了8個目標,基本每條都與家政課程有關系。例如“對于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、食、住等,培養基本的理解和技能”“培養健康、安全、幸福生活所需的習慣,促進身心的協調發展”等。家政類課程會講解如何切菜、烹飪,如何購買食材,進行垃圾分類、縫補修改衣服、整理家務、蔬菜栽培等。大部分小學還有專門飼養動物的場所,在獸醫的指導下,學生和教職員進行動物的喂食、換水等飼養工作,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掌握了勞動技能,還萌生出責任感、愛護生命等健康價值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