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們來練習‘百善孝為先’中的‘孝’字。相傳漢代有一個叫蔡順的人,他在采桑葚的時候,把甜的特地挑出來留給母親吃……”近日,南潯區善璉學校的書法課上,老師徐俊杰正一邊教習毛筆書法,一邊講述教學內容背后的家風故事。把家風家訓融入每周一次的特色書法課,是善璉學校踐行“浙江有禮·湖州典范”市域文明新實踐的一項有效舉措,以書法承家訓、用墨寶傳家風,在孩子心中播撒下崇德向善的種子。“父母從小教育我要做一個大方謙讓的人。”六年級學生姚毅宣在紙上寫下了她的家風家訓“方寸之心納百川,讓人三尺又何妨”。
“少年若天性,習慣如自然。一個好的家風家訓,將影響孩子的一生。”善璉學校副校長沈小康說,通過學家風、寫家風、展家風這些形式,有效把“親有禮”融入了班風校風,從而引導學生書寫好“人生第一筆”。
傳承好家風、相親又相愛是“浙風十禮”之“親有禮”的內在涵義。當前,“浙江有禮·湖州典范”市域文明新實踐正在全市上下如火如荼開展中。作為“中國湖筆之都”,善璉鎮依托自身區域文化優勢,通過“最美家風+”活動進家庭、進校園、進鄉村等舉措,讓“親有禮”成為當地文明實踐最鮮明的標識。
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習相遠……”“弟子規,圣人訓。首孝悌,次謹信……”走進善璉鎮窯里村,瑯瑯書聲不時傳來。這是村里定期舉辦的“浙江有禮—親有禮”傳頌體驗活動。“我們通過舉辦誦讀經典、練習漢字等活動,以及打造‘父親的菜園·母親的家’家風特色品牌、每年評選30戶文明家庭等舉措,讓好家風代代相傳。”窯里村駐村第一書記鄒海明說,良好的家風帶動民風和鄉風,讓鄰里關系更加和睦、村里氛圍更加和諧。
好家風潤物細無聲。近年來,南潯區通過整體規劃、點線串聯、多方融合等方式,讓好家風“加”出了社會文明新風尚。截至目前,該區已有14萬戶家庭立家規家訓,100%行政村農戶家庭建立“最美家風+”新時代文明實踐戶誠信檔案,217家文化禮堂開展了“家風進禮堂”活動,并打造了6條特色家風文明風景帶……為“浙江有禮·湖州典范”市域文明新實踐落到基層、惠及群眾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接下來,該區將全面推進“浙江有禮·湖州典范·尋潯善友”文明新實踐,結合“最美家風+”特色品牌,深入推進“有禮家風”進機關、進學校、進村社、進企業、進家庭,并探索開展“最美家風”文明實踐示范戶創建活動,以良好家風、文明鄉風、淳樸民風,讓文明在城鄉間蔚然成風,構筑起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。